很多人在看战国那段历史的时候,心里可能都会冒出个疑问。
咱们都知道,当时有四位特别厉害的将军,被后人并称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,就是秦国的白起、王翦,还有赵国的廉颇、李牧。
按理说,高手过招,那才叫精彩,可偏偏历史好像跟我们开了个玩笑。
秦国的“战神”白起,一生打仗几乎没输过,战绩辉煌到让人头皮发麻,可他就是没能跟赵国的防守大师廉颇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一场。
几十年后,另一位秦国名将王翦,就是帮着秦始-皇统一天下的那位,在面对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时,也显得特别小心,磨磨蹭蹭打了半天,最后还是靠着场外招数才解决问题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难道是他们互相谦让,还是真的就那么巧,总能完美错过?
其实,这背后根本不是巧合,而是当时复杂的局势、各国君主的心思、将军们各自的特点,以及国力强弱共同作用的结果,里面藏着大学问呢。
咱们先来说说白起和廉颇这一对。
这俩人的风格,简直就是两个极端。
白起,是秦国最锋利的一把刀,他的军事生涯,说白了就是一部高效的“杀戮简史”。
他打仗的特点就是快、狠,追求的是一战定乾坤,把敌人彻底打残。
比如伊阙之战,他一出手就让韩、魏两国联军二十多万人没了,魏国最精锐的部队“魏武卒”基本上就是被他给打废的。
后来他又去打楚国,攻破了人家的首都,搞得楚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抬不起头。
所以,白起就像一个顶级的进攻型选手,他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为秦国开疆拓土。
而廉颇呢,他是赵国的“盾牌”,是国家的定海神针。
他的名气,更多是建立在如何稳固地守卫赵国,抵御强敌之上。
他的风格就是稳健、持重,擅长打防守反击和消耗战,不轻易冒险,但只要他守着,敌人就很难占到便宜。
那么,这两个一攻一守的顶级高手,真的就没机会碰上吗?
其实有的,而且是一次决定两国命运的绝佳机会,那就是长平之战。
当时秦国大军压境,赵国派出了经验最丰富的老将廉颇去抵挡。
廉颇到了前线一看,心里跟明镜儿似的:秦军现在士气正旺,我们赵国军队要是跟他们拉开架势打对攻,肯定要吃大亏。
于是,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最正确、最理智的决定:利用地形优势,深挖战壕,高筑壁垒,坚守不出。
他这不是胆小,这是最聪明的办法。
他的想法很简单,我赵国离家近,粮食补给方便,你秦军大老远跑过来,后勤线拉得那么长,我就跟你耗着,看谁先耗不起。
这个战术,就是要把战线变成一个巨大的“绞肉机”,但绞的是秦国的后勤和士气。
事实证明,廉颇这招非常管用。
秦军攻了好几个月,就是打不破廉颇的防线,士兵们越来越疲惫,士气也越来越低落。
可问题来了,廉颇的战术能耗死秦军,也能耗光自家国君的耐心。
站在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角度,他看到的就不一样了。
他是个年轻的君主,急于求成,渴望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。
结果前线传来的消息,每天听到的都是“我军固守,一切安好”,换谁谁不急?
他觉得廉颇太保守了,简直是胆小怕事。
就在赵国君臣之间产生裂痕的时候,秦国那边可没闲着。
秦国的丞相范雎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,立刻用上了“反间计”。
他派人到赵国首都到处散布谣言,说:“秦军其实一点都不怕廉颇,他老了,就会守。秦军最害怕的,是那个年轻有为的赵括,他要是当主将,秦军可就惨了。”
这种谣言,正好说到了赵孝成王的心坎里。
他一听,觉得有道理,立马下令,把稳扎稳打的廉颇给撤了,换上了只会“纸上谈兵”的赵括。
而与此同时,秦国也悄悄地玩了一手“换帅”。
他们知道廉颇是个硬骨头,为了确保能赢,秦王秘密地把真正的“大杀器”白起派到了前线,换下了原来的主将,并且下了死命令,谁敢把白起当主将的消息泄露出去,格杀勿论。
就这样,一场本该是“最强之矛”对决“最强之盾”的巅峰之战,因为赵国君主的急躁和秦国精妙的计谋,最终化为泡影。
结果我们都知道,新手赵括带着四十万大军,被白起轻轻松松地引进了包围圈,导致赵国精锐尽丧。
所以说,白起和廉颇的错过,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赵国自身政治上的巨大失误,给了秦国可乘之机。
如果说白起和廉颇的这次擦肩而过,充满了阴差阳错和决策失误带来的悲剧色彩,那么几十年后,当秦国大军再次兵临赵国城下时,另一对顶级名将王翦和李牧的对峙,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。
这其中体现的,更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和无奈的现实。
王翦,是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位,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大将。
他的风格和白起完全不同,他打仗极其沉稳,谋定而后动,像一位精明的会计师,总是在计算成本和收益,追求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。
他面对的对手李牧,可以说是赵国最后的顶梁柱。
李牧这个人,简直是军事天才。
他早年在赵国北方防御匈奴,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。
他不是死守,而是先故意示弱,让匈奴人觉得他好欺负,等匈奴主力大军轻敌冒进后,他预先埋伏好的奇兵四出,一战就消灭了十多万匈奴骑兵,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再来。
这种能忍、能谋、能打的特质,在他后来对抗秦军时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王翦出马之前,李牧已经连续两次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,大败秦军,让秦国上下都对他非常忌惮。
所以,当王翦带着几十万大军来到赵国边境时,他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刚刚创造了军事奇迹的“战神”李牧。
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赵国,王翦手上的兵力也占有绝对优势。
按理说,他完全可以下令强攻,就算损失大一点,最终胜利还是属于秦国的。
但王翦没有这么做。
他心里有本大账:我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王统一六国,而不仅仅是打败一个李牧。
李牧这个人太厉害了,他不仅防守稳固,还特别擅长抓住机会打反击。
我要是跟他硬碰硬,就算最后赢了,我这几十万秦国精锐部队也得拼掉个十万二十万,元气大伤。
那后面还怎么打更强大的楚国,怎么去灭掉齐国?
这笔买卖不划算。
于是,王翦选择了一条更高明的路,那就是再次动用秦国的“传统强项”——反间计。
他深知赵国朝廷内部的毛病,当时的赵王迁是个糊涂蛋,特别宠信一个叫郭开的奸臣,而这个郭开跟李牧又有私人恩怨。
王翦直接用重金收买了郭开,让他在赵王面前诬告李牧想要造反。
昏庸的赵王迁果然中计,竟然下令逮捕并杀害了正在前线保家卫国的李牧。
王翦这种看似“避战”的行为,绝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极高的战略智慧。
他充分尊重对手的实力,承认在纯军事层面上很难轻易战胜李牧,所以他选择跳出棋盘,从政治层面去瓦解对手。
他没有被所谓的“名将对决”的荣誉感冲昏头脑,而是始终以秦国统一天下的总目标为最高准则。
李牧一死,赵国就等于失去了最后的屏障,王翦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最大的难题,随后迅速攻破了赵国首都邯郸。
回顾这两段历史,我们能清楚地看到,最高级别的名将较量,胜负往往在战场之外就已经决定了。
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将领的军事才能,更考验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清明、君主是否有战略眼光。
廉颇的坚守和李牧的奇谋,都是顶级的军事艺术,但他们最终都败给了自己人从背后捅来的刀子。
同时,这也说明了国力是基础,强如李牧,也只能在赵国衰弱的背景下延缓灭亡,却无法改变历史大势。
王翦的谨慎与“避让”,则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,有时候不是硬碰硬的勇敢,而是懂得如何权衡利弊,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,哪怕这条路看起来不那么“英雄”。
这些未能上演的巅峰对决,虽然留下了遗憾,却也给我们展现了战争更深层次的复杂与残酷。
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,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,广州股票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